CMM标准定义

CMM将软件分为5个等级:


1. 初始级(initial)

工作无序,项目进行过程中常放弃当初的规划。

管理无章,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。

开发项目的成效不稳定,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依赖于个人能力和行为。


2. 可重复级(Repeatable)

管理制度化,建立了基本的管理制度和规程,管理工作有章可循。

初步实现标准化,开发工作较好的实施标准 稳定与跟踪,

新项目的计划和管理基于过去的实践经验,具有重复以前成功项目的环境和条件。


3. 已定义级(Defined)

开发的过程,包括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,均已实现标准化,文档化。

建立了完善的培训制度和专家评审制度。

全部技术活动和管理活动均可稳定实施项目的质量,进度和费用均可控制。

对项目进行中的过程,岗位和指责均有共同的理解。

4. 已管理级(Managed)

产品和过程已建立了定量的质量目标。

过程中活动的生产率和质量是可度量的。

已建立过程数据库。

已实现项目产品和过程的控制可预测过程和产品质量趋势。


5. 优化级(Optimizing)

可集中精力改进过程,采用新技术,新方法。

拥有防止出现缺陷,识别薄弱环节以及加以改进的手段

可取得过程有效性的统计数据,并可据此进行分析,从而得到更佳方法。


目前业界的通行标准:每千行源代码所包含的BUG数,CMM1级为11.95个,CMM2为5.52个,CMM3为2.39个,

CMM4为0.92个,而CMM5则只有0.32个。在可靠性提高的同时,CMM5软件开发周期是CMM1的36%,而生产成本是CMM1的19%,

平均每个软件开发人员的生产率会提高四倍。

此条目发表在计算机与 Internet分类目录。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。

留下评论